9
Apr
因为在“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方面的突出贡献,来自美国、法国和荷兰的三位科学家被授予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子机器”这个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名词自此进入了公众...[详细]
20
Mar
在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中,氢气由于具有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和利用形式多样化等诸多优点而广受关注。与蒸汽甲烷转化法和水煤气法相比,电解法以水为原料,是一种清洁、...[详细]
1
Mar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中,其在水体、大气及食物中的残留长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建立环境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对于环境污染风险防控、...[详细]
20
Jan
根据汤森路透ESI数据库2017年1月1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同济大学本次排名与2016年11月排名数据对比,各学科排名、论文总数、引文总数、篇均引文数指标均稳中有升;世...[详细]
13
Dec
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可充电电池已经在便携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电池负极材料在锂离子嵌入和解嵌过程中发生的巨大体积变化会引起电极材料的坍...[详细]
29
Nov
近年来,可穿戴智能设备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可穿戴的能量储存和转换设备还方兴未艾,而我院陈涛教授致力于柔性及可穿戴能量转换和储存器件领域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详细]
18
Nov
根据汤森路透ESI最新数据(2016/11/10),我院29篇论文(第一署名单位)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占我校第一署名单位ESI高被引论文的26.7%(共213篇...[详细]
5
Sep
近日,我院赵国华教授课题组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A CO2adsorption-enhanced semiconductor/me...[详细]
12
Aug
最近,我院杨金虎教授的研究工作以“Amorphous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Created by Site-Specific Heteroatom Substitution with Significantly Enhanced Photoelectro...[详细]
27
Jun
随着柔性及可传穿戴电子器件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能量器件难以满足上述器件对柔韧性的需求,亟需发展具有高度柔性甚至可抵抗不可预测破坏力的能量转换或储存器件。对于可...[详细]
Copyright © 2020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