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Sep
根据2023年9月15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公布的最新数据,同济大学化学学科成功进入全球前1...[详细]
10
Aug
电催化水解产氢是获得可持续高纯度清洁能源氢气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水解过程中析氧反应(OER)因较高的反应能垒和复杂的电子转移过程往往表现出缓慢的动力学,同时OE...[详细]
1
Aug
3-芳基哌啶结构广泛存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中。已知的合成方法大多需要通过较为繁琐的步骤构建哌啶环或进行3-位官能团转化,最终得到氮原子有保护基的三级胺...[详细]
30
Jul
有机材料因其资源可持续性、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可调性等优点,被视为可充电锌离子电池极具竞争力的正极材料。有机小分子电极材料比容量高,但易溶于电解液,引发电极容量...[详细]
25
Jun
仿生学旨在研究生物系统的行为、原理、结构、形态和相互作用,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工作机制。仿生传感器(Bionic sensors, BSs)可以模仿生物体的功能,包括体感...[详细]
15
Jun
众所周知,氨的大规模合成依赖于高温高压高碳排放的传统Haber-Bosch反应。近年来,作为常温常压条件下可持续合成氨的一种有效途径,电化学硝酸根还原为氨反应(NitRR)的...[详细]
12
May
2023年5月11日,科睿唯安发布了最新的ESI数据。数据显示同济大学化学学科目前国际排名第178位,较两月前提升16位,当前ESI国际排名千分位1.03‰[详细]
17
Apr
铜(Cu)作为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在促进机体代谢和维持多种基本生物学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内的铜稳态受到严格地调控,铜失衡可导致代谢异常并对细胞产...[详细]
29
Mar
3月28日,爱思唯尔(Elsevier) 重磅发布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此榜单以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详细]
13
Mar
力致变色是一种改变光信号的能力,如发光颜色和强度、透明度、吸光颜色以响应外部机械刺激。目前,具有发光力致变色响应的柔性材料很少被报道,而同时具有拉伸、弯曲和...[详细]
Copyright © 2020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