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9“化学材料与生物医学前沿论坛”圆满举行

作者:时间:2019-12-31点击数:

2019“化学材料与生物医学前沿论坛”圆满举行

为进一步促进生物医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由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同济大学附属医院联合承办的“化学材料与生物医学前沿论坛”于2019年12月22日圆满落下帷幕。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宣传部长朱大章、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晓杰、校人才办副主任许维等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由会议主席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路庆华教授主持。顾祥林副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举办的意义所在,对生物医学与材料科学交叉融合,解决生命健康医疗问题提出了期望。同时,他也表达了大力支持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迅猛发展的良好意愿。会议联合主席同济医院程黎明院长对百忙之中来参会的各位杰出科学家表达了谢意,对各位嘉宾的到来也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强调只有学科交叉,才会有新的科技创新点,才能真正促进基础学科的成果转化,服务于人民群众。本次前沿论坛邀请报告专家和主持专家总计33人,包括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3名杰青、长江、国家高层次人才和9名优秀青年人才。高分子科学、生物材料及相关领域的众多青年教师和学生也列席了会议,人数多达150人,可谓英才济济,群星灿烂。本次论坛的主要看点如下:

1.科学创造的魅力无限。自古以来,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都源于生活的需求以及科学家自身的兴趣。随着一片片未知领域的开发,化学家们在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后,就会立刻投入到新的研究领域,以期开发出更多的新材料、解决新的问题。科学亦就在科学家们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进步。当一个成熟的领域被开放殆尽之后,人们的眼光自然就会瞄准其他相关的领域。作为大自然最完美的作品----生命个体活动和生命现象,自然成为了科学家们孜孜以求、努力攀登的一座高山,在复杂的生物体内存在太多的疑问和惊喜。上海交通大学樊春海院士首先开启了会议的主题,一份《框架核算单分子分析》的报告,让我们领略到了DNA分子的奇妙之处,而同济大学柳华杰的《基于人工DNA自组装的精准纳米调控》则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了框架核酸的美妙。东道主同济大学王启刚教授的《载酶高分子凝胶的生物医学应用》更是把酶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通过酶的氧化还原作用,利用电子的传递与转移,可以做医疗诊断、生物材料、神经修复,亦可以做电子传感器件。复旦大学的俞燕蕾杰出青年科学家更是把会议的气氛推送到了高潮,欣赏美女容颜,聆听科学家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而又专业性很强的《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及其仿生柔性器件》介绍,实在是很幸福的一种享受。只有对科学研究,对科学创作有旺盛的精力、有强烈的兴趣才能达到如此之境界。

2.高分子学科在基础理论转化为应用成果方面独占鳌头。顾名思义,高分子是一类分子量相当高(大于10000)的碳氢化合物,它具有独特的柔性与可塑性。因此,高分子材料一直是一类应用十分广泛的实用材料。可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中都有高分子的身影。另一方面,高分子的生物相容性又使得他在生物医用材料中独占鳌头。南通大学副校长杨宇民在报告《导电神经移植物的构建和功能研究》中热情洋溢地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成果转化之路,忍不住叫人心潮澎湃。同时,也会隐隐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会有转化的一天。于是,心底里就有一种声音在呼喊:努力再努力,或许,这就是感染的力量吧!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小荣研究员的报告《发丝纳米微球核壳材料制备的工业可行方法》真真切切地让人感受到了工业应用离不开基础研究实力增长的客观事实。小小的发丝型纳米微球核壳材料居然能解决橡胶在使用中的耐受性疲软问题,可见,学以致用是多么的重要。美女杰出青年科学家陈红的报告《生物材料表面改性与产业化》更是叫人艳羡,乃资深化学教授华丽转身即是实业企业家的真实案例。生物百赛飞公司原来竟是科研成果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的典范,科学研究的魅力如此之大,谁能还能说教书匠就该贫穷呢?“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化学人值得骄傲!

3.青年科学家正领风骚。如果说资深专家多集中于60后,这些大咖们做的研究工作对普通人说来说犹如高山仰止,遥不可及,可由70后主导的新一代青年科学家们做的报告分明能让人感受到地气十足。来自中科院理化所的王树涛教授率先从一个个有趣的生物自然现象出发,利用仿生学原理来发现科学本质。通过对这些科学问题的深入分析、验证与表征,提出了一个个美妙绝伦的科研新想法。最令人唏嘘不已的是王教授竟然能从孩子天真的绘画“蜻蜓没有脖子”的图纸中想到了纳米材料的拓扑结构,因此制备出了可多次往复使用的锁扣式粘性材料,叫人不得不由衷钦佩他对科学研究的用情至深。艺术与科学是如此的相通,令人如此的着迷。中科院纳米中心的王浩研究员则从发现问题的理论本源入手,拨茧抽丝搬地描述了生物大分子机器是如何调控受体蛋白的寡聚化行为的研究课题。王教授的科学创作仿佛是水到渠成,水滴石穿。通过他的讲述,不自觉中感受到科学的精神亦如汩汩的清泉慢慢地在血液中流淌,不得不赞叹科学之美,科学家理论功底之深。同济大学80后朱融融教授创造性地将生物相容性好的无机片层状材料搭载上了神经营养因子,并通过材料性能与配比的优化,调控了神经干细胞的命运。该纳米生物材料能够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新生这一发现,为今后将其作为损伤填充材料应用于脊髓损伤的修复工作提供了临床应用前景。而90后的陈双双博士则从一个非常有趣的题目《走过必留下痕迹》开始,讲述了如何利用循环肿瘤细胞自身的“指纹”特征,对其实施福尔摩斯似的“印记”抓捕过程。她的报告集趣味性、知识性以及哲学性于一体,引起了广泛的科研兴趣,受到各位专家的一致好评。


Copyright © 2020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