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行政机构
    • 党委机构
    • 相关机构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师资力量
    • 人才计划
    • 正高级职称
    • 副高级职称
    • 中初级职称
  • 招生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招生公告
  • 科学研究
    • 学科建设
    • 科研成果
    • 学术报告
    • 博士后流动站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党员发展
    • 党务公开
    • 工会工作
    • 关工委分会
  • 学生工作
    • 团学活动
    • 奖惩贷助
    • 就业指导
    • 管理制度
  • 校友园地
    • 校友活动
    • 校友联络
    • 毕业印记
  • 人才引进
  • 信息指南
    • 政策文件
    • 信息平台
English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行政机构
    • 党委机构
    • 相关机构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师资力量
    • 人才计划
    • 正高级职称
    • 副高级职称
    • 中初级职称
  • 招生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招生公告
  • 科学研究
    • 学科建设
    • 科研成果
    • 学术报告
    • 博士后流动站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党员发展
    • 党务公开
    • 工会工作
    • 关工委分会
  • 学生工作
    • 团学活动
    • 奖惩贷助
    • 就业指导
    • 管理制度
  • 校友园地
    • 校友活动
    • 校友联络
    • 毕业印记
  • 人才引进
  • 信息指南
    • 政策文件
    • 信息平台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 学科建设
  • 科研成果
  • 学术报告
  • 博士后流动站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30

2025-08
杨泽鹏教授课题组通过自由基‒自由基交叉偶联实现手性叔碳中心的精准构筑,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对映选择性烷基‒烷基交叉偶联是构建手性三维分子结构的一种有效策略,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等领域至关重要。自由基‒自由基交叉偶联为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这种方法可使用来源广泛的自由基前体(如羧酸、卤化物、醇等),几乎允许以任何组合进行偶联;另一方面,自由基型偶联的反应条件较为温和且官能团耐受性良好。然而,由于自由基的瞬态性质,实现两个不同自由基之间偶联的交叉选择性和对映选择...

26

2025-08
闫冰教授团队通过氧化还原响应型异质结界面实现激子调控与荧光开关,相关成果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在先进荧光传感领域,如何实现对激子行为的精准调控,并在实际环境中实现高灵敏、可视化检测,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科学难题。同济大学闫冰教授团队在晶态框架基光响应传感领域的相关工作积累了系统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将研究拓展到COFs基材料及其稀土功能化杂化材料的光响应化学传感方向,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先后在Angew. Chem.、ACS Nano、Adv. Funt. Mater.、J. Mater. Chem. A、Chem. Eng. J.、Anal. Chem.、ACS Sus. Chem. Eng....

11

2025-08
赵红颖教授课题组调控碳纳米层缓冲CoxNiy合金的电子结构演化以实现活性氧物种选择性生成,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基于过一硫酸盐(PMS)活化的高级氧化技术(PMS-AOPs)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水处理技术,可通过活化PMS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自由基物种,例如羟基自由基(HO•)和硫酸根自由基(SO4•−),然而实际水体中的复杂水质背景严重限制了自由基物种对目标污染物的选择性去除。相比之下,非自由基物种(如单线态氧(1O2)和表面结合态PMS(PMS*))对水质背景具有强抗干扰能力还可以避免有毒副产物的产生,更适用于实际废水中难降解有机...

31

2025-07
费泓涵教授、张弛院士团队构筑Ru(bpy)3插层的层状卤化铅框架用于光催化CO2还原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卤化铅杂化材料因其出色的结构可调性和光物理性质近年来备受关注。三维卤化铅杂化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但存在固有的不稳定性,而二维层状卤化铅具有更好的环境稳定性,但其强烈的激子束缚限制了有效的电荷输运。为解决这一限制,将高效光敏基团(如[Ru(bpy)₃]⟡⁺)集成至卤化铅框架中成为一种有效策略。然而,如何通过晶体工程实现[Ru(bpy)₃]⟡⁺功能化卤化铅,尤其是通过配位组装达成高效光诱导电荷转移,仍是巨大...

15

2025-07
闫冰教授团队受迁徙动物磁感知能力的启发,设计组装HOF纳米棒电沉积镍织物,用于超快及超灵敏的空气-水下双环境磁场光响应监测,相关成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磁感应是许多生物感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证实对动物导航起着重要作用。众多动物展现出感知磁场的能力,包括长距离迁徙的鸟类、海龟、鲨鱼、蝙蝠、龙虾等。这些物种能够结合地球磁场(即磁感应)与其他感官模态,实现跨越大陆和海洋的远程导航。迁徙动物依赖地磁场实现的空间定向能力,为设计一种新型的空气和水下双环境磁场传感器提供了宝贵的灵感来源。目前,柔性仿生发光传感器(FBLS)因其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抗电磁...

25

2025-06
刘明贤教授、甘礼华教授团队设计NH4+/H+共存储的高密度羰基/亚胺共轭纳米纤维用于锌-有机电池,研究成果发表于《材料视野》

NH4+/H+因其水合粒径小、质量轻、反应动力学快等优点,被视为新型水系锌-有机电池的理想电荷载体,但需设计与之匹配的正极材料以充分释放其潜力。羰基/亚胺基小分子以其优越的氧化还原活性和阳离子配位敏感性而备受关注,但面临活性位点利用率不足、电子电导率低和易溶于电解液等问题,导致电极容量衰减和循环寿命降低。 我院刘明贤教授、甘礼华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效储能材料研究并应用于新能源电池开发,课题组近期设计了一...

12

2025-06
徐涛教授课题组实现无金属参与的光介导醛去氧氰官能团化反应,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氰基具有较大的极性、特殊的线性结构、又可以作为氢键受体,在药物发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避免传统亲核氰化反应中剧毒性氰源的使用,开发新型脂肪腈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意义重大。然而利用羰基化合物去氧转化得到腈类化合物的反应十分有限,直接实现羰基去氧氰双官能团化的反应更为稀少。近日,徐涛课题组基于前期开发的醇去氧自由基化方法(Angew. Chem., Int. Ed. 2024, 63, e202401575)基础上,创新性地发展了一种无...

12

2025-06
石硕教授团队基于PROTAC的铜死亡增敏剂用于肺癌治疗的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癌细胞经常表现出对传统细胞凋亡途径的抵抗,这对实现理想的癌症治疗结果提出了重大挑战。铜死亡作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细胞凋亡机制的新型细胞死亡形式,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这种依赖铜离子积累和线粒体呼吸的过程通过促进脂酰化蛋白的异常寡聚化和降低三羧酸(TCA)循环中的铁硫(Fe-S)簇蛋白水平来诱导细胞死亡。然而,细胞内的游离铜离子可被显著表达的谷胱甘肽(GSH, 1-10 mM)清除,而谷胱甘肽作为铜离子螯合剂,削弱...

首页上页12345...33下页尾页

Copyright © 2025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